知到智慧树 刑法学 答案满分完整版章节测试

知到智慧树 刑法学 答案满分完整版章节测试

容厂呻偏李颧昧景箍纲抨蠢结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
关于我国刑法的发展与完善。从1997年至2020年1月1日,我国刑法总共出台了相关刑法典、单行刑法、修正案。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一部刑法典,一个单行刑法,八个刑法修正案
B:一部刑法典,一个单行刑法,九个刑法修正案
C:一部刑法典,一个单行刑法,十一个刑法修正案
D:一部刑法典,一个单行刑法,十个刑法修正案
答案: 一部刑法典,一个单行刑法,十个刑法修正案

2、
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A:对
B:错
答案: 错

3、
甲怀疑医院救治不力致其母死亡,遂在医院设灵堂、烧纸钱,向医院讨说法。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刑法规定,下列哪一看法是错误的?

A:执法为民与服务大局的理念要求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对社会影响恶劣的涉医犯罪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B:甲属于起哄闹事,只有造成医院的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寻衅滋事罪
C:如以寻衅滋事罪判处甲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为有效维护医疗秩序,法院可同时发布禁止令,禁止甲1年内出入医疗机构
D:如甲母的死亡确系医院救治不力所致,则不能轻易将甲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
答案: 如以寻衅滋事罪判处甲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为有效维护医疗秩序,法院可同时发布禁止令,禁止甲1年内出入医疗机构

4、
根据刑法通说观点,刑法的价值包括:

A:刑法的公正性
B:刑法的人道性
C:刑法的严厉性
D:刑法的歉抑性
答案: 刑法的公正性;
刑法的人道性;
刑法的歉抑性

5、
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迫他人借贷,情节严重的,触犯强迫交易罪
B:为项目筹集资金,向亲戚宣称有高息理财产品,以委托理财方式吸收10名亲戚300万元资金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C:采用运输方式将大量假币运到国外的,应以走私假币罪定罪量刑
D:未经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的,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答案: 为项目筹集资金,向亲戚宣称有高息理财产品,以委托理财方式吸收10名亲戚300万元资金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6、
有的行为尽管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只要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可以比照刑法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A:对
B:错
答案: 错

7、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
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
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
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D: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答案: 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

8、
相对于宪法而言,刑法是子法;相对于民法而言,刑法是公法;相对刑事诉讼法而言,刑法是实体法。

A:对
B:错
答案: 对

9、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A: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B: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C: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D: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答案: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10、
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应当充分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
B: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D: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答案: 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11、
使母体内尚未出生的胎儿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溺婴则构成故意杀人罪。

A:错
B:对
答案: 对

12、
现代刑法区别于封建刑法的关键在于

A:是否体现了保障人权机能
B:是否更家有效地打击犯罪
C:是否彰显了社会主义特征
D:是否运用成文法的立法形式
答案: 是否体现了保障人权机能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
罪责自负、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

A:对
B:错
答案: 错

2、
我国刑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A:错
B:对
答案: 对

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B: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C: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答案: 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4、
对任何人犯罪,在判刑处罚上一律平等。

A:对
B:错
答案: 错

5、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A:错
B:对
答案: 对

6、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2)排斥习惯(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A:事前——严格——成文——确定
B:事前——成文——确定——严格
C:事前——确定——成文——严格
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答案: 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7、
有的行为尽管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只要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可以比照刑法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A:错
B:对
答案: 错

8、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答案: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9、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才能定罪处刑。

A:对
B:错
答案: 对

10、
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法定原则,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同时规定了_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和承担的____相适应:死刑只适用于____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A:3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
B:3处填写“罪刑”,3处填写“罪行”
C:4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
D:2处填写“罪刑”,4处填写“罪行”
答案: 3处填写“罪刑”,2处填写“罪行”

11、
下列哪些选项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

A:将卡拉OK厅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大量播放其音像制品的行为,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发行”
B:将明知是痴呆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导致被害人怀孕的情形,认定为强奸”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C:《刑法》规定了盗窃武装部队印章罪,未规定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罪。为弥补处罚漏洞,将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的行为认定为毁灭”国家机关”印章
D:将重度醉酒后在高速公路超速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 将明知是痴呆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导致被害人怀孕的情形,认定为强奸”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刑法》规定了盗窃武装部队印章罪,未规定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罪。为弥补处罚漏洞,将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的行为认定为毁灭”国家机关”印章;
将重度醉酒后在高速公路超速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A:对
B:错
答案: 错

2、
犯罪对象是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

A:对
B:错
答案: 错

3、
根据刑法通说,大陆法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的组成部分是

A:构成要件违法性
B:构成要件该当性
C:构成要件有责性
D:构成要件明确性
答案: 构成要件违法性;
构成要件该当性;
构成要件有责性

4、
根据我国刑法通说,我国所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包括

A:犯罪主体
B:犯罪客体
C:犯罪客观方面
D:犯罪主观方面
答案: 犯罪主体;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5、
成为犯罪行为,应当具备的特征包括

A:不合道义性
B:刑事违法性
C: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答案: 刑事违法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应受刑罚惩罚性

6、
“凡是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就是犯罪”。这是哪一类型的犯罪概念

A:实质概念
B:法律概念
C:混合概念
D:形式概念
答案: 形式概念

7、
我国刑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种表述属于哪一类型的犯罪概念?

A:形式概念
B:混合概念
C:实质概念
答案: 混合概念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A:错
B:对
答案: 对

2、
不作为犯罪是以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而构成的犯罪。

A:对
B:错
答案: 对

3、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答案: 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4、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驾车经过十字路口右拐时,被行人乙扔出的烟头击中面部,导致车辆失控撞死丙。只要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就应当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B:甲夜晚驾车经过无照明路段时,不小心撞倒丙后继续前行,随后的乙未注意,驾车从丙身上轧过。即使不能证明是甲直接轧死丙,也必须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乙等人因琐事与丙发生争执,进而在电梯口相互厮打,电梯门受外力挤压变形开启,致丙掉入电梯通道内摔死。虽然介入了电梯门非正常开启这一因素,也应肯定甲、乙等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D:甲强奸乙后,威胁不得报警,否则杀害乙。乙报警后担心被甲杀害,便自杀身亡。如无甲的威胁乙就不会自杀,故甲的威胁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答案: 甲夜晚驾车经过无照明路段时,不小心撞倒丙后继续前行,随后的乙未注意,驾车从丙身上轧过。即使不能证明是甲直接轧死丙,也必须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甲、乙等人因琐事与丙发生争执,进而在电梯口相互厮打,电梯门受外力挤压变形开启,致丙掉入电梯通道内摔死。虽然介入了电梯门非正常开启这一因素,也应肯定甲、乙等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5、
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丙中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 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6、
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无意思联络,同时分别向丙开枪,均未击中要害,因两个伤口同时出血,丙失血过多死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甲将妇女乙强拉上车,在高速公路上欲猥亵乙,乙在挣扎中被甩出车外,后车躲闪不及将乙轧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对乙的住宅放火,乙为救出婴儿冲入住宅被烧死。乙的死亡由其冒险行为造成,与甲的放火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甲等多人深夜追杀乙,乙被迫跑到高速公路上时被汽车撞死。甲等多人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 甲、乙无意思联络,同时分别向丙开枪,均未击中要害,因两个伤口同时出血,丙失血过多死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甲将妇女乙强拉上车,在高速公路上欲猥亵乙,乙在挣扎中被甩出车外,后车躲闪不及将乙轧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甲等多人深夜追杀乙,乙被迫跑到高速公路上时被汽车撞死。甲等多人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7、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 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8、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B: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C: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D: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答案: 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9、
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至井底后,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B: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D: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答案: 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10、
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

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答案: 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11、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答案: 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12、
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B: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C: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答案: 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13、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就是都预见到结果必然发生。

A:错
B:对
答案: 错

14、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A:错
B:对
答案: 错

15、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答案: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16、
某甲驾一货车行驶在陡峭山路,某乙为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乙突然刹车,致乙摔入山沟死亡。甲对乙的死亡结果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A:对
B:错
答案: 对

17、
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A:对
B:错
答案: 对

18、
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

A: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B: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C: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
答案: 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

19、
宁某为了不赡养老人,在饭中下毒准备杀死老人,但其发现老人与小孩一起吃饭时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导致老人和小孩一起死亡。对此,宁某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只有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A:错
B:对
答案: 错

20、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A:错
B:对
答案: 对

21、
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B: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C: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答案: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2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A:对
B:错
答案: 对

23、
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B: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C: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D: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答案: 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24、
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16周岁。

A:对
B:错
答案: 错


上方为免费预览版答案,如需购买完整答案,请点击下方红字

点击这里,购买完整版答案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建议在浏览器添加书签收藏本网页

添加书签方法:

1.电脑按键盘的Ctrl键+D键即可收藏本网页

2.手机浏览器可以添加书签收藏本网页

知到智慧树 刑法学  答案满分完整版章节测试第1张

知到智慧树 刑法学  答案满分完整版章节测试第2张


我们的公众号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萌面人APP

本公众号可查看各种网课答案,还可免费查看大学教材答案

点击这里,可查看公众号功能介绍

知到智慧树 刑法学  答案满分完整版章节测试第3张


 

韦省亩盛耗瓤竭把睦火拘袱澈